幼兒時期教育的重要性

2011051315:52
幼兒時期教育的重要性
 
有些教育學家提倡遊戲理論,把幼兒期所有重要的事都以透過遊戲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心理學家維古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說:遊戲的標準是在於它是否為虛構的活動,例如辦家家酒就是。它與生活行為是不同的,因為生活行為是為求生存相當重要的活動,例如起居、睡眠等。孩子的遊戲全部都是生活,但孩子的生活未必都是遊戲。把孩子所有的活動都寄託於遊戲,是不理性的,不僅背棄了幼兒教育,而且是誤導兒童,甚至把遊戲的本意都曲解了。蒙特梭利在觀察孩子專注的行為中,區別了單純的「遊戲」和「塑造自己」之間的差別,而在教室中不斷地讓孩子去經驗塑造自己的工作。遊戲:是一種孩子可決定要玩或離開的自由且隨意的活動,這並不能帶給孩子真正的成長,要讓孩子從內在開始轉好的話,必須讓他自主的開始,同時不能半途而廢,必須全力超越困難,直到體會了;我做到了、我明白了為止。
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在進入小學的初期仍會以自己的步調做事,及自己結束手邊的工作。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因為開始理解和大家一起活動的規則,就開始配合大家的步調,他們在團體中仍然可以自己思考和自己行動。反而在上學期規規矩矩照著老師去做的孩子,在下學期 卻出現 老師沒有指示,就不會行動的現象。
我們知道四歲前後正是隨意肌運動的調整期,孩子在這時期為了要成為一個自立的人,也就是要照自己的意識來活動自己的身體。這時期的孩子,對於那些能夠滿足自己目標的活動,有著強烈的興趣。幼兒很熱衷地想要學會正確的動作,這股強烈的願望,是從生理所產生出來的生命現象。所以如果老師的示範動作,能夠清晰、明確,他們也會很努力、很認真的學習,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規範他們的好時機。我們不是去強迫他們就範,把事情做好,而是趁孩子們興致高昂,想要學習的時機,把正確的行動舉止教給他們,而不費吹灰之力。像是正確的拿筷子吃飯、好好的使用工具、做完事會收拾乾淨、有禮貌、生活常規的問候、與人相處之道等。假如大人能在這時候,把正確的行動以容易理解的方式教導孩子去做的話,他們會很樂意地去學習。而且當孩子們學會這些事時,他們會充滿自信,毫不畏縮的顯現出來。
蒙特梭利說:「在教導中教導。」就是說:不要在教他的時候糾正他的錯誤,而是反覆不斷的做正確動作給孩子看。當他們看過而且想要做出正確的動作時,他們就會一邊看、一邊思考如何自主地把事情做好。所以大人在孩子面前只要以一顆溫暖的心,不用說太多話,持續作正確的動作給孩子看即可。孩子透過日常生活練習,他們努力的想要學會其中的基本動作及規範,所以就能體會到認真、忍耐、學習的樂趣,在這學習過程中,他們辨識到要有耐力、毅力、持續力這件事。最可惜的是,如果孩子在幼兒階段沒有這樣的機會,進入小學後,他們欠缺那股持續努力的毅力與耐力,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身心。
接著談導正孩子偏差行為的時機。蒙特梭 利 博士在一九零七最先接觸的孩子,就是貧民窟裡面,一群有偏差行為的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皆是如此,但蒙特梭利發現如何去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為,並以此為教育的核心,開始推動她的教育方法。幼兒的偏差行為是在幼兒期的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脫軌現象,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兩、三年會左右他的將來,在最初的三年裡,如果周圍的環境或與孩子接觸、溝通的方式不好的話,就會妨礙孩子生命的成長,使孩子染上各種缺點。六歲以後,那些偏差的行為會變成缺陷。並反過來影響善惡觀念的發展,而且會越來越惡化,造成學習意願的低落。
但是;在生命前三年(0-3歲)所產生的偏差行為,後三年(3-6歲)將有許多機會可以導正。孩子到了幼兒後期,其身體能量與精神能量十分旺盛,當這兩種能量結合在一起並共同協調運作。其結果,這些能量將獲得到方向而安定下來,孩子便能由內而外成為一個調和的個體。成人若能善用幼兒後期的旺盛能量,並把握這個內部統合的契機,幫助孩子自己去從事各樣的活動,則無論多麼嚴重脫軌的孩子,都能夠被改變。換言之,成人有責任善用孩子在3-6歲時所擁有的一股使偏差行為轉為正常化的強大力量,遵循自由選擇、專注、反覆練習而達到正常化,這樣可以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參考書目:二次啟蒙—新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