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遵循自然法則--秩序感(Order)

2011051315:51
孩子遵循自然法則--秩序感(Order)
 
孩子秩序的敏感期是從6個月-3歲,6個月左右的孩子,就會出現對秩序敏感的徴兆而開始認人,誰是他的媽媽、爸爸、熟悉的人或陌生人,在滿週歲後他的秩序感(order)會嚴格的遵守,持續將近兩年,在三歲時最為明顯。在這段期間的孩子,對空間與時間中的所有事物的順序,均呈現高度興趣。這是媽媽的碗!這椅子是擺在門口的!那是爸爸的,媽媽不能用!這個才是茶杯!
對孩子而言,環境中的每樣東西都必須擺放在原來固定的位置,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每天的作息都要有規律。其實孩子這樣的要求幾乎是蠻横不講理,如果有ㄧ張搖椅或家具,被搬離原來的位置;或是家庭的成員坐「錯」的餐桌位置;或是櫥櫃的門未關好,或有物品擺在新的位置上;或是雨傘擺在桌子上,只要有任何與現狀不符的事情,孩子將立即發現這些異常現象,這是秩序感使然,並因此而困擾不已,對孩子而言,秩序是生活的依附,如果秩序被打亂了,就等於孩子失去了依附點,所以他會非常的不安,甚至帶來疾病。
讓孩子在環境中擁有秩序與安定是必須的,因為他必須從環境中建立出自己。所以對秩序的要求從小就開始,內在的秩序,必須以外在事物來維持秩序的基礎。我們都還記得,兒童是從一無所有開始,即使到了兩歲,和我們相比仍有一段差距。我們閱歷豐富,他卻相當貧乏,所以必須更加依賴環境。對孩子來說,時間、空間、數字、因果關係,以及許多成人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他而言都是未知數,所以他對生活想必非常困惑。他不斷地想將這個令人困惑的世界,整理出一個有頭緒、有秩序的方向來,這也難怪當他發現一丁點的秩序遭到破壞時,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秩序感;就是指孩子對地點、順序、場所、所有物、習慣------等,嚴格地遵守它們原有秩序的一種感受性。只要那些事物稍有變更或不安定,他自然就會強烈地哭鬧抵抗。尤其是不按照原來的決定或規律去做時,他就會大發脾氣,並出現哭、鬧、彆扭之類的反應,怎麼勸也勸不聽,令大人頭痛不已。大人因為不明白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認為孩子在找麻煩,於是開始施展父母的權威,不是大發雷霆的大罵,就是想用權威把孩子的任性擺平。
其實孩子的行動往往都是有含義的。自然所賦予孩子對秩序的敏銳感,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和周圍事物之間的「關係」,好讓孩子可以調整自己內部的感覺。並利用這個感覺,去統合在他周圍的環境,使他在環境中行動時,不致於迷失方向。
如果大人對自己周遭的環境與關係不清楚時,也會陷入一種不安的情緒裡。當你想像到一個陌生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心情,你就能理解孩子內心不安的滋味是什麼。所以當孩子出生之後,他們就不斷地吸收,像海綿吸收的方式、將周遭一切事物的印象都積存起來。為了讓周遭的環境整體都有其意義,因此「秩序感」就非常的重要了,它將週遭的一切事物,整理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作為孩子發展的基石。
當孩子的秩序感開始萌芽時,剛好是母親的角色才剛開始扮演不久,遇到孩子這種意想不到的倔強和抵抗時,都不知道如何是好。在不知道原因也沒有應對方法之下,母親不是生氣動怒打罵孩子,就是過度放縱寵溺孩子。像這種錯誤的養育態度,如果一直持續到「秩序感」開始呈現一歲之後,孩子的行為就不會依循自然的法則,規規矩矩的遵循孩子內在秩序感的發展,並從那裡產生偏差的成長,以至於變成毛毛躁躁不停地動來動去的,或是變得慵懶不積極起來。這種情況再持續到三歲前後,就會變成偏差脫軌的行為,各種不正常的現象都會出現了。
兒童需要井然有序的生活,以做為心智建設的基礎。所以我們應該盡量保持兒童在環境中的現狀,以及配合他們的步調來幫助他。例如,蒙特梭利認為,嬰兒在會走路之前,每天以手推車帶小孩去散步,媽媽可以選擇都走同一條路徑,而且最好選擇有明顯路標的路線,如此對嬰兒絕對有益。他可以很快地學會認識這些標的,尤其在經過那些特別引他興趣的標的物時,假若媽媽能放慢腳步,對他更好。小孩的生活步調較慢,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放慢腳步,以便那些小孩可以慢慢享受他們的經驗。急急忙忙,很容易將烙在兒童心靈中的印象抹去,就好像足跡在潮汐中轉眼不見。
對秩序的敏感期,在蒙特梭利學校中的實用價值。是「你如何能在突然間將自由給予班內的所有四十位兒童,讓他們自由選擇做什麼呢?這會造成多麼混亂的局面!」但事實上卻不然。由於這些小孩子正處於秩序的敏感期,很快地就對教室中每樣東西的位置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他們非常高興看見所有東西都歸回原位。蒙特梭利學校的兒童為什麼看起來在心靈上是如此平靜沉穩的原因之一,就是環境中每樣東西都有定位,而且保持得很好。如果教師必須強制性地要求三、四十位小朋友遵守秩序,是不可能達成的,尤其是每位小朋友都可自由選擇做什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