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森林小學校長 朱台翔巡迴演講

2010051416:00

2009年 森林小學校長  朱台翔巡迴演講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開場白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你到底願不願意?

    很多人一定會說:「願意!」

    如果真的想要教出會思考的小孩,就要下定決心,要把「 思考」這件事看得比其他的事情重要。

    我們都知道,身體健康很重要,做人有禮貌很重要, 多賺一點錢很重要。問題是,每一件事情都重要, 就代表每一件事情都不重要。那到底怎麼抉擇呢?就憑心情來決定了,譬如,心情煩躁的時候,就覺得「規矩」 很重要,心情不錯的時候,就覺得「創意」很重要。

    可以怎麼做呢?

    在每一個關鍵時刻,在每一個「當兒」都把「思考」和「 心中在乎的事」掂一掂,哪個比較重要?當然,有可能還是選擇「心中在乎的事」,重點是「你做過判斷」。

    不過,如果是經過思考,又下定決心,那麼, 幾乎十次有八次都會把「思考」放在第一位。可是,一般人, 十次連一次都沒有把「思考」放在第一位,那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思考過。

    所以,想要教出會思考的小孩,首先,大人要會思考。

    會不會很難啊?

    其實很簡單,只要想「你要這個?還是那個?」 這就是思考。

    「這個」指的是「思考」,「那個」指的是「 我們心裡在乎的」,像是,守規矩,有禮貌,寫功課。

    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是,要「這個」,就沒有辦法要「 那個」。「這個」和「那個」是矛盾的、是衝突的,其實, 只有在當時才有矛盾、衝突。

    可是,如果在每一個「當時」都做正確的選擇,我們「 想要的東西」像是,規矩、功課、有禮貌、有創意…, 自然就會發生。

    我們強調思考,不是因為思考會排除其他的東西, 恰恰相反,思考會帶來其他的東西。

    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問題是,他相不相信他會,也就是說, 他有沒有信心?而信心又跟教養態度有關,所以, 爸爸媽媽只要提供好的教養態度,就能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怎麼樣才能提供好的教養態度呢?

    只有思考!

    我們不斷地思考,思考如何提供小孩思考的環境, 讓他不斷地思考。

    * *    * *    * *          * *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每一個「關鍵時刻」有沒有選擇「思考」 ,對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發現,從比較特別的個案,反而更容易回答這個問題。

 

《自閉的孩子》

    一個女孩說,她有兩個舅舅,大舅舅有一個孫子, 有自閉症,小舅舅的第二個兒子是重度自閉,領有殘障手冊。

    兩個需要特別幫忙的孩子,生在同一個家族裡, 卻因為各自的媽媽的教養態度不一樣,所得到的照顧, 以及各自的發展完全不一樣。

    女孩說,小舅舅的兒子,也就是她的表弟,現在, 二十幾歲,雖然,是重度自閉,但是,生活得很規律,除了上班, 幾乎都不會出門,沒有什麼特別的煩惱和困難,朋友說,以他那樣的狀態,不太可能交女朋友,結婚成家。

    表弟長得還不錯,高高瘦瘦的,乾乾淨淨的, 外表看不出有什麼異樣。不過,只要跟他談話,就知道, 他在某方面有障礙,跟一般人不一樣。像表弟見到她,會看一下她,也會打招呼,可是,看一眼之後,眼珠子就會不自主的, 左右轉來轉去,有一點像不好意思看著人,但是, 比那還要嚴重一些,而且,是不自主地轉來轉去。

    大部分的時間,他都是自己一個人躲在房間裡打電腦, 玩自己的東西。表弟高職畢業,學的是電腦、資訊方面的, 在念高職的時候,就當老師的助理,這些年,都擔任一些老師的助理,生活得很規律,下班,不工作的時候, 就待在家裡,偶爾,才會陪爸媽一起出門。

    什麼時候被發現有自閉症的?

    女孩說,表弟在兩、三歲的時候,大人就覺得他怪怪的,學講話比較慢,但是,很快地就發現,並不是語言能力的問題,而是,跟他說話時,他並不會看著大人,而且,大部分的時候,好像都沒有聽到,他會自己玩,對著一個角落,玩一個東西,有的時候,也沒有在玩什麼,只是,很專注地看著一個地方不動。

    發現他跟一般孩子有些不一樣, 他媽媽就帶他去台大醫院看診,小舅媽很早就接受這件事,很積極地,帶小孩去醫院,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去。

    小舅媽會特地蹲著跟表弟說話,表弟不會看人, 小舅媽就會到他的面前,看著他的眼睛,叫他的名字,跟他說話, 也會跟親戚、家人說這個兒子的病情,並且請大家也以同樣的方式跟他說話。

    表弟,蠻快的,就有轉變,叫他的名字,問他,譬如,「 你在幹嘛?」或是「你好不好?」他都會針對別人問他的事, 有回應。但是,在回應的時候,還是會動來動去,繼續他正在做的事,而不是, 像剛剛發現他跟一般孩子不一樣的時候,問他什麼, 好像都沒有聽到的樣子。

    女孩說,這些年,表弟的媽媽,也就是小舅媽, 因為這個表弟,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 小舅媽只有國中畢業,帶大兒子的方式,比較傳統,不太有耐性,自從有了老二,一直到現在,二十幾年了,是那些長輩當中, 比較會尊重小孩想法的人。

    也因為二表弟,小舅媽會用比較有耐性的方式, 對待她的三個小孩,像遇到一些事情,譬如,親戚之間, 需要小孩幫個忙、跑個腿,直接跟她說,叫她兒子去幫忙、跑腿時,她都會說,「我要問一問他們的意見,不知道他們願不願意。」

    女孩說,這些年來, 不知道小舅媽的內心有沒有過什麼轉變,但她覺得最令她佩服的是, 小舅媽在看待二表弟時,不會覺得有這樣的兒子很丟臉。而且,每一次,請二表弟幫忙時,像是,請他拿飲料給客人時, 她都會加一句:「謝謝你!」

    不但,經常私底下讚美兒子,也常常,當著別人的面, 稱讚兒子,譬如,她有一陣子筋骨酸痛,這個兒子就會幫她按摩肩、背,小舅媽就會跟人家說:「他很體貼!」二表弟就會很不好意思地笑著。

    女孩說,如果不是小舅媽這樣對待二表弟,她猜, 二表弟的自閉症狀一定會更嚴重,絕對不可能像現在這樣, 現在的二表弟,不但,很溫和,而且,還可以上班工作。

    女孩也提到大舅舅的孫子,也就是她的小姪兒, 現在小學三年級,女孩在小姪兒的身上,看到了類似二表弟的症狀, 看起來,也有一些自閉,眼神也是同樣地飄忽,比起二表弟,情況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整個人會衝撞來衝撞去的, 而且還有暴力傾向。

    小姪兒的爸爸媽媽都是用打的,現在,小學三年級, 成績很不好,有的時候,還會考零分。看起來, 小姪兒不只有情緒障礙,還有學習障礙,女孩曾經問她的大舅,也就是小姪兒的阿公,說:「為什麼沒有上資源班,或是,特教班? 」

     大舅說,他拿他兒子、媳婦一點辦法都沒有,小孩考不好, 爸爸看到成績就打,明明小孩有困難,媳婦就是不承認小孩有問題,其實,在小孫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覺得怪怪的,要媳婦帶去醫院看, 媳婦就是不願意,不願意承認她生了一個不一樣的小孩。

    孩子的阿公說,從來沒有給醫生看過,沒有證明, 怎麼可能上特教班、資源班?

女孩說,在同一個家族,這兩個,同樣都是需要被幫忙的孩子, 卻因為父母的教養態度的不一樣,而有那麼不一樣的人生。

     * *    * *    * *          * *   

    剛剛舉的例子在整個社會中,究竟還是佔少數,大多數的家庭,小孩都很正常。那麼,父母都是怎麼對待小孩的?

    父母都很愛很愛他們的孩子,但是, 也會不經意地傷害了孩子。

    我隨手舉一些我碰到的例子。

    有一天,我在買水果。 一位媽媽大著她四歲左右的兒子買芭樂, 小孩也拿了一個要放進袋子裡,媽媽大聲地說:「不要碰到啊! 碰到,我打你喔!」

    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有一對父女, 爸爸三十幾歲微彎著腰張開雙手等在那兒,女兒兩歲多, 好興奮地衝向爸爸,小女孩在爸爸懷裡裹了一下,掙脫爸爸的手,繼續往前面的草坪跑過去。爸爸臉上充滿著欣賞、喜悅與甜蜜。 忽然,爸爸拉高了聲調說:「不要下去!會跌倒!」接著,又說:「 我走囉!你留在這裡好了!」

    又有一次,在餐廳,我坐在一家人的隔壁桌, 兩歲多的兒子要先喝汽水,媽媽堅持,吃完飯才可以喝。兩個人拗在那裡,足足拗了七八分鐘,媽媽重複說著幾個句型:「 快吃!」「不吃,就沒有!」「聽到沒有?」「我生氣囉!」「 你再哭哭看!」「這個吃完,再喝汽水!」「再哭,餵鯊魚喔!」「我數到三,一、二、三!」

    其實,這幾個大人說的話,在一般家庭裡也經常聽到。

    「我要走囉!你留在這裡好了!」

    「我生氣了!」

    「你再哭哭看!」

    「不要,就沒有!」

    「我數三,一、二、三!」

    這些話的共同特質就是威嚇、命令。問題是,威嚇、 命令有什麼不好?

    1988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有一篇研究,指出, 難堪的情境和嘲諷會讓, 原本對這些事很敏感的病人產生心律不整的狀況。

    威脅的環境,會讓一個人體內產生「化學物質失衡」, 其中一個重要的物質是血清張素,血清張素降低, 暴力行為就會增高。

    威脅直接啟動了防衛機制,只要大腦接收到任何「 讓人感到無助」的威脅時,人們就會出現一些刻板的行為,像是, 立即的反擊、嘶吼、逃避、自我封閉。

    這些,當初是為了求生存的本能, 會阻礙孩子發展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讓他比較不容易看出事物之間的關連性,或是,較高層次的組織,孩子的學習會被窄化到「記憶一些零碎的知識」, 威脅對孩子的思考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如果希望教出會思考的孩子,首先, 我們得要不命令孩子、不威嚇孩子。怎麼樣避免威嚇、命令呢? 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掂一掂要「思考」還是要「心中在乎的」那個。

    * *    * *    * *          * *   

    跟小傢伙相處,難免會有情緒,有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 換一個方式。

我們家也發生過『大人威脅小孩』,當時,是怎麼化解的呢?

《換一個方式》

    有一天,我們去卓蘭的大峽谷, 大峽谷是921大震後才形成的,氣勢還蠻不錯的,不過,對小孫子來說,他最有興趣的是玩沙,有的是,地上的沙, 有的是石頭和石頭之間的沙,有的是水流夾帶的, 水流退去後堆積的沙。

    他的右手既是挖土機又是堆土機, 只要碰到有沙的地方他就捨不得走。

    玩到快要天黑,一直到負責維護安全的志工不斷地催促了, 他才願意離開。

    在車上,唱一唱歌,說一說話,忽然,話鋒一轉,他說, 要吃薯條,看看時間,老早就過了晚餐的時間,肚子也該餓了。

    前一陣子,例行的健康檢查,醫生量了他的體重,說, 比標準的要輕一些,媳婦說,小孫子不太吃動物蛋白質,不過, 愛吃薯條,可是,是油炸的,她有些擔心。醫生說,因為他體重比較輕,短期內,吃一下高熱量的,沒有什麼關係。

    雖然,我也愛吃薯條,但是,盡量地不吃, 熱量高是一回事,油炸食物含有致癌物才是要點,不過, 我一向不會在興頭上澆冷水,以後再找機會,慢慢地跟他宣傳什麼是健康的飲食。

    我們就近地下了楊梅交流道,找到一家速食店, 兒子負責點餐,我陪著小傢伙上上下下地跑來跑去。點的餐來了, 小孫子伸手就要抓薯條吃,媳婦想到,他剛剛才在大峽谷玩過沙,雖然,在河邊用水沖過,但是,直接拿食物吃還是不妥,於是, 要帶他去洗手,小傢伙就是不願意,很快地,就拗起來了, 兩個人都開始比力氣,媳婦竟然冒出了一句:「如果不洗手,就不能吃薯條。」唉呀!這句話就有些嚴重了,就在這個時候, 兒子馬上把小孫子抱過來,說,「阿嬤幫忙洗手。」

    小孫子在我懷裡,還是堅持要吃薯條,不要洗手。 我很清楚,他真的很想很想吃薯條,在高速公路上就開始想了, 終於,挨到下了高速公路,終於,挨到拿到眼面前了,竟然還不能吃,這對一個小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折磨。

    我們所有人都在乎他的意願,不然,怎麼會下高速公路, 到速食店來呢?他媽媽所堅持的洗手, 不過是不希望他把細菌甚至是病毒吃到嘴裡。

    所以呢?我跟小孫子說,阿嬤先用手幫他拿薯條, 餵給他吃,吃了幾條,肚子比較不餓了,我們再去洗手好不好? 小傢伙高興地點點頭,吃了兩根薯條,就跟著我去廁所洗手了,他還特別用肥皂仔細地搓洗。

    回來之後,就自己拿薯條吃。 眼看著一個可能會有的小衝突就這樣被化解掉了。

其實,如果真的是要協助小傢伙,只要換一個角度, 說不定就能找到避免衝突的好辦法,就以眼面前的這個例子來看,小孫子不是不要洗手,而是,他等不及洗手,就想要先吃幾口, 能夠想到這一點,那麼,因應的、 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容易就會冒出來, 當然就不至於讓大人小孩都陷到彼此比力氣的僵局,也不會引發不歡而散的結局。

要堅持規範,還是要思考?

     一位森林小學的家長開車載著九歲的兒子出門,兒子正在後座看書, 她說:「車子在開了,不要看囉!」說完,回頭確認一下, 兒子還在看,她又說了一次,兒子仍然沒有要收起來的意思。

     媽媽說,就在個時候,她想起我在森小父母成長班說過的話:「 在關鍵時刻,把『思考』和『心中在乎的事』掂一掂。」她問自己: 「是要繼續堅持我想要他做的事呢?還是要讓這成為我和他一起思考的機會?」

     於是,她問兒子:「你知道為什麼在太暗或晃動的地方看書, 會近視嗎?那是因為眼睛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調整焦距, 眼睛的原理就像照相機一樣,---,」接著,她又說:「 如果眼睛一直花力氣去調整焦距,長久下來,眼球就會變形, 看到的東西就不能顯現在『底片』上,那個時候就要戴眼鏡調整了。」

     說到這裡,她再回頭時,發現兒子已經靠著車窗在看外頭了, 接下來,兒子連著問了好幾個問題,包括「眼球為什麼會變形?」「 為什麼戴了眼鏡可以調整焦距?」「為什麼綠色會讓人的眼睛放鬆?」「難道不會因為每一個人而有不同的狀況嗎?」

    媽媽說,其實,有些問題她也沒有辦法更深入地談下去, 不過,她相信,那些,沒有從她這裡得到答案的問題, 會一直留在兒子的腦袋裡。

     她說,以往,碰到類似的「講不聽」的狀況, 母子倆各自堅持的結果,不是引發衝突,就是不歡而散。而這一次, 只不過是即時想到:「是要繼續堅持,還是要思考?」不但化解了可能有的衝突,還讓孩子多了聯想和思索的機會。

我再舉一個例子,《地心引力》

小孫子兩歲五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全家一起出遊,媳婦、 小孫子和我坐在後座。小孫子拿了一小包小饅頭,說是小饅頭,其實,並不真的是饅頭,而是一種烘焙的小點心, 做得像饅頭的樣子,一顆一顆小小的,淡淡的甜味,咬起來, 有一點酥酥鬆鬆的感覺。

小孫子把小饅頭交給我,要我幫他打開,每一回, 碰到這種情況,我都會很開心地說,「阿嬤為你服務!」

我把包裝袋撕開了一個口,交給他,小孫子左手拿著袋子, 右手拿小饅頭,吃了沒有幾顆,不知道他是怎麼拿的,裝小饅頭的袋子的袋口竟然朝下了,連著,有好幾顆小饅頭, 咚咚咚地,掉出來了。

     看得出來,小孫子有些意外,也有些不知所措。 就在他還沒有任何反應時,我說:「東西從這個洞掉出來了, 為什麼,它不會往上飛,而是往下掉呢?」

目前,他當然沒有能力想到這樣的問題, 更不用說要回答這個問題了,其實,我也只是藉機會,跟他說一個現象,我說:「因為有地心引力,地,指的是地球。」

     地心引力,對他來說,又是一個新鮮詞,接著, 我隨手拿了一張紙片,放手之後,指著正在往下掉的紙片說,你看, 因為地心引力,只會往下掉。他一面學著說「地心引力!」一面嘎嘎嘎地笑著。

     我又拿起手邊的東西,像是,小盒子,原子筆,一面丟, 一面說「地心引力!」每聽到一次「地心引力」, 他就嘎嘎嘎地笑一次。

     小孫子自己也拿了一樣東西,由上往下地丟, 東西離手之後,他說:「為什麼不往上呢?因為,地心引力!」 說完,又嘎嘎嘎地笑著。玩了好一陣子,我跟他說,「地心引力」的「地」指的是地球,如果,離開地球,像是,在太空船裡面, 情況就會不一樣,將來,如果有機會看到太空船裡面的照片, 你就會發現,如果,丟一樣東西,東西離開手,它不會往下掉,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地心引力。

    這一回,他沒有嘎嘎嘎地笑,看得出來,他很認真地聽, 至於,他是在想,還是在記,我就不知道了。

      事後,覺得這一天,談「地心引力」的話題, 跟小孫子的互動還真不錯,其實,當小傢伙東西拿得不穩當,塑膠袋口朝下,小饅頭咚咚咚地掉出來的時候,大人會怎麼互動, 決定於,在那一瞬間的念頭,如果,心裡想的是,「怎麼那麼不小心?」自然,就會有一些責怪的言語,最後,整個車子裡的人都受到影響。

     在那一瞬間,如果,安慰他,「沒關係!」聽起來, 好像還不錯,要點是,主從立判,也就是說,當我們說:「沒關係! 」時,言下之意是,雖然,你做了一件不大妥當的事,我覺得影響不大。不知不覺中,傳遞了一種訊息, 我來決定你做得對不對,同時,也傳遞了一種訊息,你要對我負責。

     而那天的「地心引力」的說法,把小傢伙拉到更高的層級, 不再是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生活細節上,掉了幾個小饅頭, 浪費食物,浪費錢,小傢伙也不至於在大人的指責下產生負面的情緒,而是,有機會, 把關注點放在事情的道理上。

     當一個人把他的關注點拉得離身體比較遠時,不但,因為了解一些事理,更有能力歡喜地過日子,同時, 把關注的眼光拉離自己,會讓人,因為一次又一次地,不以自我為中心,而能更加地成熟。

     聽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說:「那你怎麼想得到, 在那個時候,要說『地心引力』這樣的話題呢?難道, 老早就準備好了的嗎?」

     其實,只要心裡不是想要「判斷孩子」, 就很容易有這樣的發展,就拿小傢伙掉了小饅頭之後, 我的反應和一些人可能會說的「怎麼那麼不小心?」來做一個比較。

     「怎麼那麼不小心?」有否定孩子的意味在,如果, 大人是習慣有一個價值標準的,很容易就會用那個標準來判斷孩子。 而我的「地心引力」說,是協助孩子瞭解,為什麼東西會掉出來而已,並沒有對人的價值判斷。

     也就是說,只要心裡放著「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 這樣的念頭,不判斷孩子,不要隨時隨地地,想要改變他,自然,就會有能力跟小傢伙一起,有創意地生活了。

     再分享兩則跟小孫子有關的例子,《刷牙》

     有一天,媳婦問我,說:「媽媽,看有沒有辦法,要他刷牙?」

唉呀!刷牙啊?讓我想想看。

     第一個念頭是,去板橋找牙醫幫忙,不過, 那將會是從醫學的角度切入,而小孫子的問題,不在,他會不會刷, 也不在,他刷得乾不乾淨,而是,他根本沒有刷牙的動機,而如何激起動機,這是屬於,教育的領域。所以, 我倒是可以試試看。

     但是,要怎麼試呢?我先想到的是,大概在而十幾年前, 曾經在一間牙醫診所, 那位 醫師用一種藥水塗在我的口腔裡, 沒有刷乾淨的地方,就會變得紅紅的。才想到這裡,就發現,這不但還是屬於醫療領域的方法,而且, 那個紅紅的顏色還蠻嚇人的,不妥,不妥!

     不急,先放著,我相信,只要放在腦袋裡磨,到時候,自然,就會有辦法。

     上個星期六,一大早,兒子、媳婦、 小孫子和我們一起出門,先到員林,再到台中。在路上,我和小孫子多了很多相處的機會。一下,媳婦說故事,一下, 媳婦和他故事接龍,媳婦說大部分,他說一些重要的詞句。

     我忽然想到,他刷牙的事。我就跟他說, 為什麼可以吃東西呢?因為有牙齒,牙齒長在骨頭上面,有肉保護, 有的時候,牙齒和肉的縫縫塞了東西,牙肉就會生病。講著、講著,由於事前並沒有準備,正覺得有些心虛的時候,忽然,想到, 我怎麼又跑到醫療知識的那一頭去了呢?

     拉回來,我在接著說,以前的人的平均年齡都很短,即使, 沒有刻意保持清潔,他的牙齒也可以用到他差不多快要死掉的時候。 可是,現在的人,因為醫學很發達,像阿祖,就活到九十幾歲,阿嬤相信,你也會活到九十幾,一百歲,所以,從很小, 就要開始刷牙。

     說著、說著,我又不會說了。乾脆啊,ㄙㄨㄥˊ一點的, 我說,「你有沒有看過爸爸,每天早上起來,一定會刷牙,刷牙? 有的時候,爸爸起來太晚了,很著急,「要出門了嗎?」他一定會說:『等一下!我要刷牙、刷牙、刷牙!』」也不知道, 為什麼,聽到我這樣說,小孫子嘎嘎嘎地笑個不停,噯呀! 聽他笑成這樣,我可會了。我繼續說:「 你有沒有看過媽媽接到電話,說,『好,我馬上就去!』可是,『要出門了嗎?』她一定會說:『等一下!我要刷牙、刷牙、刷牙!』 」小孫子又是笑個不停。

     我就直接偷渡了:「有人說,『要睡覺了嗎?』『等一下! 我要刷牙、刷牙、刷牙!』」

     就這樣,我們在車上,重複地說了好久,趁一個空檔, 休息一下,沒有想到,過了一會兒,小孫子說:「阿嬤, 跟你講一句話。」這是我要跟他談事情時,最常用的一個句型,他目前的程度,還不會使用代名詞「你」和「我」,所以,他說的: 「阿嬤跟你講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我跟他說話,可是, 我弄不清楚,他要我說的是甚麼話,我正經八百地說了一陣子,沒有想到,他說:「不是啦!『要出門了嗎?』」哇! 竟然是要聽這個啊!唉呀!我最會!」

     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說著:『要出門了嗎?』『等一下! 我要刷牙、刷牙、刷牙!』」『要睡覺了嗎?』『等一下! 我要刷牙、刷牙、刷牙!』」

     又過了一會兒,我才剛剛開了頭,說,「要出門了嗎?」 沒有想到,小孫子就接著說:「不行!要刷牙、刷牙、刷牙!』」

       一路上,就聽到我們祖孫兩個的聲音,我不斷地說著,「 要刷牙、刷牙、刷牙!」,他不斷地嘎嘎嘎地笑著。看樣子, 要他刷牙,一點也不難了。

     到了台中,直奔百貨公司, 小孫子自己挑了一個香蕉口味的牙膏,又挑了一把黃色的牙刷, 我還特別跟他推薦,說,「這把牙刷是止滑的,手濕濕的,也不會滑走,很好刷。」

     隔天,就聽說,他一大早起來, 就開開心心地用了他的新牙刷和牙膏。

     想到,這意外的收穫,最想說的一句話是,「只要用心, 連瞎貓也會撞到死老鼠。」

 《逆時針》

         十二月初,全家人去東海大學,彥伯要人抱,我搶先一步地,說:「 阿嬤最喜歡抱彥伯了!」

可是,他有些重,再加上天氣冷、衣服多,人會往下溜,於是, 我抱著他轉圈,左轉一圈,說一聲:「逆--時針!」右轉一圈, 說一聲:「順--時針!」就這樣,走一走,轉一轉地,穿過校園,每轉一圈,他就會嘎嘎嘎地笑著,媳婦則在一旁搖著頭,說:「 每次跟阿嬤,都是『吃重鹹』的!」

    隔了幾天,我到基金會,就有人跟我說「喔!你們那個彥伯真是的, 還會『要轉逆時針』的。」原來,他跟著人家去唱KTV, 坐在旋轉的椅子上,有人推著他轉圈圈,停下來之後,他說:「 要轉逆時針的啦!」

    事後,我問媳婦:「他會分順時針、逆時針了喔?」媳婦說, 從東海大學回來以後,她拿著有指針的時鐘,教過小孫子一次。

    又過了幾天,我和兒子約好去河濱公園騎腳踏車, 約在他們住的大樓地下室碰面,在等兒子為腳踏車打氣的時候, 像往常一樣,我抱著他去看電錶,他喜歡看哪一家用的電比較多。

    我們站在一個跑得最快的電錶前,看著顯示電流量的那一個小點, 由左往右快速地過去,他問:「是逆時針嗎?」

    我嚇了一跳,是逆時針的,沒錯!但,未免太厲害了吧!因為, 在眼前的流量錶只是一個圓盤的一部份,而且,那個圓盤是水平的, 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露出來的是一條弧線,如果不留意,會覺得它就只是一條直線,線上的點從左到右移動著。

     從小孫子的故事,大家可能也聽出來了,其實, 我們跟他的互動當中,有很多機會談事理,即使是生活教育,也都不會停留在告訴他怎麼做,當然,更不會直接規範、直接命令。 再呼應一下,剛才在說「地心引力」的故事的時候,我提到, 跟孩子的談話,可以更多一些事理的好處是:把關注的眼光拉離自己,會讓人, 因為一次又一次地不以自我為中心,而能更加地成熟。

    所以,可以的話,盡量多跟孩子談事情的道理。

    * *    * *    *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