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

2010051118:16

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

 

每個孩子生長與發育的情況不盡相同,嬰兒期的生長與發育是人生過程中最快速的一個時期;學齡前期是孩子增加獨立,做事能力的時期,父母親、長輩的支持與鼓勵,環境中同儕的剌激與模仿,可決定對其發育是正或負面的影響。

 

在飲食方面大部分的新生兒每2~5小時須餵一次奶,2個月以後的嬰兒最好餓了才餵,不必刻意定時,六個月大的嬰兒可以自己拿奶瓶,但午覺及晚上睡覺時應避免睡前奶,一方面預防蛀牙,另方面學習一次專心做一件事。8~10個月左右,可讓嬰兒練習用手抓東西(如餅乾,水果片)吃,促進手指靈活。一歲2個月左右,可給他屬於自己的碗及湯匙,讓孩子與家人一起進食,可滿足孩子成長的成就感,同時增進親子關係。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刻不容緩,良好飲食習之建立有賴父母、師長,耐心、信任的指導,同時對幼兒未來生活飲食習慣有深遠的影響。父母能留給孩子的並非千萬恆產,而是自小培養的良好生活習慣,可供其輩子受用不盡。而自小養成的進食習慣正足以對幼兒未來生活習慣有深遠的影響。

 

1、教導幼兒正確營養概念

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對幼兒成長相當重要,如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促進身體組織生成,一天1~2杯牛奶,可補充足夠的鈣質,促進骨骼發育適量的維生素可幫助醣類代謝,預防肥胖。教導幼兒瞭解那些食物含有那些營養成分,及對人體健康、發育有何功能,讓幼兒確實瞭解食物的功用,而非一味強迫或禁止。相信幼兒可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

 

2、養成定時定量的用餐習慣

在用餐時間外避免給予零食,一方面可防止正餐吃不下而拖延用餐時間,同時要避免暴飲暴食,以防腸胃收縮失調。

 

3、相信孩子的食慾中樞

幼兒需要多少熱量會自然表現在食慾上,提供足夠適量的食物是幫助孩子成長最簡單的方法,父母長輩勿以主觀的想法強迫孩童進食以防孩童在壓力下產生厭食,而造成反效果。

 

4、及時戒斷奶瓶

當幼兒可用杯子喝水時,應用杯子、湯匙餵食,勿因方便而沿用奶瓶除可預防奶瓶性齲齒外,尚可促進牙齒發育並培養獨立的性格。

 

5、訓練孩子自己進食

父母長輩在孩童學習自己進食時,剛開始讓孩童自己吃完1/32/3由家人餵食,漸漸獨立吃完,勿因孩童吃得慢或不想自己進食而餵他,否則會養成依賴的性格,當孩童己經吃飽,不必強迫他一定要將碗中食物吃完,以免造成進食壓力,導致厭食。

 

6、使用日常用食器

幼兒3-5個月大時,可自行扶住奶瓶,12個月可用湯匙,3歲可使筷子,當孩子可以自己進食時,於適當時機給予自己的碗筷及餐盤,並與家人共同進食在學校則與小朋友一起用餐,可讓孩童有成就感、參與感,並攝取足夠營養素,一直沿用奶瓶會因成長需要增加而感營養不足,導致營養不良。

 

7、提供各式不同質地的食物

一歲以後可供應餅乾、半固體、軟質食物,可學習咀嚼動作,促進牙齒發育,若一直供應流體食物,孩子將「吃軟不吃硬」且營養素容易不足,但亦應避免給予大塊肉乾、魷魚絲,以免發生哽塞。可供應未精製米(如糙米)、麵粉、蔬果,因其含有豐富的膳食性纖維,可增加糞便實體,促進排泄,避免發生便秘亦防止日後痔瘡、憩室、大腸癌等疾病。

 

8、培養清潔衛生的觀念

兒童會把任何東西包括髒東西放進嘴裏,這種行為往往令長輩緊張,深怕抵抗力較差的幼兒會因此受到感染,但此行為是兒童重要的學習媒介,故培養兒童飯前便後洗手,飯後刷牙簌口之清潔衛生的觀念相當重要。父母師長可利用轉移注意力、充實生活內容、增加友伴、豐富遊戲經驗及素材,以減少孩童因不安、無聊而做出一些不宜的舉動。

 

9、坐定位專心用餐

當小朋友坐定位後,一起用餐一次用餐時間不超過30分鐘,避免邊吃邊玩或邊看電視,當孩子不想吃飯時亦不必強迫餵食,「餵食追逐戰」對孩童而言是好玩的,卻會造成消化不良,不能專心用餐且當師長失去耐心時改以脅迫、強迫的方式將使孩童視吃飯為畏途,食慾降低,並造成厭食。

 

10、提供良好的用餐環境

保持輕鬆愉快之用餐氣氛,可促進消化,不談論嚴肅,或與吃有關的

話題,孩子應為自己而吃,而非為大人而吃。

 

11、學習飲食禮節

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口中有食物說話,避免食物掉落散佚,餐點前

後勿做激烈運動,避免影響食物消化。

 

12.養成吃早餐的習慣

在今日工商社會下,父母往往沒有空為幼兒準備早餐,任其自行購買或不食,但前一日晚間至隔天清晨的漫長時間裏,一論清醒或睡眠,身體都不斷地消耗熱量以維持基本生理功能,因此早上必須補充營養,尤其是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以供身體活動及腦部能量來源,若忽視早餐,血糖降低(70gm/dl),將造成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身體緊張易怒,頭昏、疲勞等症候。

飲食習慣與作息的改變

現在的小朋友在充斥著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環境...零食.甜飲料.油炸食品隨時可得.家長給予小孩的食物(蛋白質.油脂方面)幾乎都超過小孩的需要量.

而運動量卻遠遠低於以前的小朋友.幼兒的肥胖也漸漸的增加.幼兒及兒童的肥胖與成年後的肥胖有相當的關聯性.值得大家關心!!

 

幼兒每日運動不足1小時身體發展易受影響

台灣未來主人翁運動明顯不足! 根據國內調查發現,全台幼稚園幼兒每天運動時間不到二十分鐘,董氏基金會提醒,小朋友每天最好得運動一小時,否則長期對身體機能發展有不良影響。

根據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二00一發表的「台灣兒童體能狀況」調查發現,台灣地區三至六點五歲的幼稚園小朋友,每天運動時間不到二十分鐘;肥胖盛行率也高達百分之十。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幼兒期是僅次於嬰兒時期,快速生長發育的階段,但在師長過分注重安全,擔憂小朋友可能發生碰、撞傷害,加上家長怕孩子弄得髒兮兮下,反倒讓小朋友的遊戲、運動量明顯不足。

尤其有許多雙薪家庭,小朋友一送托育,便是一整天,保母為求省事,往往要求小朋友不得亂動、最好能乖乖安靜睡覺,許惠玉指出,就形同在養「飼料雞」一般,長期下來,對於小朋友培養良好的身體機能、發展、生理都是不利的。

飲食不夠健康也是一大問題,許惠玉說,調查同時發現,小朋友普遍有「吃軟不吃硬」的偏食情形,不僅嗜吃多汁、多油的食物,更有近半數的幼稚園幼童,喝可樂、汽水等高糖分飲料的次數,每週超過三次,成為肥胖的主因。

許惠玉建議,父母每天最好能讓小朋友活動一小時,不論是奔跑、玩耍,或甚至只是單純地在地上滾來滾去,都可以刺激身體機能、神經及肌肉組織的發展,並增加活力,也可避免多餘熱量堆積造成日後的肥胖。

董氏基金會也以「健康吃、快樂動」為主題,設計有趣的童詩,搭配上每次十五分鐘的有氧運動操光碟,希望讓小朋友及父母都可以了解到運動及均衡飲食的重要,預計一個月後,將發送至全國各幼稚園,也歡迎家長自行上基金會網站下載。

不要一味想補充鈣質,你可能忽略其他營養素的均衡比例而傷害到你的寶寶卻不自知,鈣磷比要1:1,如果鈣太多,相對磷太低,寶寶會抽筋的,以前味全奶粉就發生過這一問題,鬧得很大呢!(目前配方則已改善,無此問題)

關於鈣質攝取,請看以下的資料:

1.必須補充鈣質....不是教人狂喝牛奶喔....喝過多的牛奶甚至會流失鈣質呢

2.補充鈣質的時候多做適當的運動,比如適當跳躍或慢跑也可以慢慢讓骨質密度增加

根據最新調查,國人鈣質攝取普遍不足,平均只達衛生署建議量(成人每日1000毫克)的一半,因此專家一再鼓吹「喝奶補鈣」的觀念。不過,拚命喝牛奶、吃乳製品,成效可未必等比例提升,營養師特別提出常見的迷思,提醒民眾補充鈣質也要補得聰明、補得巧!

林世忠醫生說,食物中的鈣在人體最佳的吸收狀態,是當鈣與磷的比例達1:1的情況,而牛奶中的鈣磷比為1:0.9,可說是食物中最接近理想的比例,再加上牛奶原就含有豐富鈣質,因此才被視為飲食中最佳的鈣質來源。

所以,牛奶中若額外添加鈣質,可能破壞鈣磷的理想吸收比例,雖不會減少鈣的吸收量,卻會降低吸收的效率。林世忠舉例,喝一般牛奶如果像投資一元賺五毛,喝高鈣牛奶就像投資兩元賺七毛,投資的數量加倍,獲得的回報卻不成比例,缺乏經濟效益,因此實無必要多花錢買高鈣牛奶。

2.把牛奶當水喝,鈣多多益善?

夏天快到了,有些家長以為,牛奶的營養豐富,又是極佳的鈣質來源,讓小朋友把牛奶當解渴的飲品喝,正可補充營養又補鈣,一舉兩得,但這如意算盤可能撥錯了!

林世忠醫生表示,多喝牛奶固然可以多攝取鈣質,但這些鈣質未必能全被身體吸收。身體有一套自然機制,過量的營養素可能被排除體外(衛生署建議的鈣每日上限攝取量是2500毫克),許多牛奶消耗量大的國家,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不僅未減少,反而更多,可見不是牛奶喝愈多就愈好。

此外,牛奶也富含蛋白質,而蛋白質吃太多,易加重肝腎負擔,對健康未必有益;更糟的是,牛奶的乳脂肪是飽和脂肪酸,與令人聞之色變的豬油,同屬動物性脂肪,不宜多吃,即使是低脂牛奶,也還有一半的乳脂肪,所以把牛奶當水喝,雖補充了鈣,卻可能付出肥胖的代價,實在划不來。

目前的嬰幼兒奶粉有經過衛生署把關,不但營養成分符合嬰幼兒時期的需求,也不必擔心營養調配不均的問題,所以仍建議你選擇市售幼兒成長奶粉,如果一喝牛奶就拉肚子,可能腸胃較過敏,或是腸胃中乳糖脢不足-乳糖不耐受症,這是東方體質常見的問題,可選擇無乳糖奶粉,畢竟寶寶的成長只能一次,不能重來的,媽媽的責任很重大喔,加油吧!

隨著飲食西化,台灣的胖寶寶愈來愈多囉!根據統計台灣的胖小子與歐美等國家相較,已有逐年趕上的趨勢。據臨床經驗,國內6歲以下肥胖的比例約占1020%。瞧!走在路上,是不是就看到不少胖寶寶呢?有鑑於肥胖對幼兒的身心靈皆有不利的影響,本次我們將探究寶寶肥胖的原因,並規劃完整的減重作戰計劃,讓小胖子輕鬆恢復苗條身材。

天啊!寶寶超重了?

   「哇!您的寶寶圓滾滾的好像米其林喔!真古椎!」媽咪先別沈浸在歡樂的氣氛中,當您走在街上,旁人不斷地讚美寶寶胖嘟嘟很可愛時,您就得提高警覺囉!因為那代表著寶寶可能正慢慢地朝肥胖邁進了,您得開始關心寶寶的「體重」大問題。

募集!全台胖小子有多少?

   幼兒肥胖的問題真的很嚴重嗎?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胃腸科主任趙舜卿指出,依據臨床經驗,國內幼兒肥胖的比例有逐年攀升的傾向,目前約為1020%左右,與歐美肥胖比例(約25%)已經相當接近。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科主任林妙卿也指出,據資料顯示美國幼兒肥胖的比約為2227%,也就是說,每四個小孩當中就有一個人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而在台灣,6歲以下學齡前幼兒約有10%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其中男寶寶的人數又超過女寶寶。

   根據門診的統計,嬰幼兒肥胖的比例與西元2000年相較,確實有逐年上升的傾向。趙舜卿說,在門診中平均抽樣可發現,台灣學齡前幼兒,約有10%的肥胖比例,其中23個月大嬰幼兒,因喝配方乳的關係,約會有20%有體重超重的傾向,但仍在可以容許的範圍之內;在大一些,6個月至1歲左右,則會稍微降至1015%;16歲的肥胖比例則約莫占1015%。

 

肥胖分級!家裡寶寶第幾級?

  寶寶只是看起來有點肉肉的,真的太肥胖了嗎?趙舜卿表示,雖然幼童較少有嚴重肥胖的問題,但家長還是不可輕忽!一般若超過正常體位20%就算肥胖。依其肥胖的程度又可分為:輕度、中度及嚴重三級。

* 第一級:若超過正常體位2030%,則屬於輕度肥胖,要留意。

* 第二級:若超過正常體位3050%,則屬中度肥胖,可注意飲食攝取量

* 第三級:若超過正常體位50%以上,就屬於嚴重肥胖,一定要特別注意啦!幼兒減重 4歲再開始 7歲前如果是胖子,日後肥胖的機率將高達4成,從小就介入,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有效管理體重是比較明智的做法,否則寶寶長大了,還得花大把的鈔票減肥,實在是得不償失喔! 

不過,趙舜卿也提醒媽咪,在12歲左右,寶寶正處於快速發育期,不宜迅速減重,否則反而會影響生長發育。飲食當中,建議應遵照五穀根莖類、蔬菜、奶蛋魚肉豆、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均衡攝取,避免以飲料代替飲用水;若寶寶已有過胖的問題,則可適當地減少脂肪的攝取,至於蛋白質、醣類則不應限制。

如果媽咪不知從何著手,建議不妨按照衛生署嬰幼兒每日營養建議表來微調每日飲食,並積極添加纖維質的攝取,減緩體重增長的速度,待寶寶45歲時,再考慮是否限制飲食,以免缺乏單一營養素,使其生長受限。

 

迅速減重 兒童不宜!

   寶寶減重該怎麼減才算成功呢?許惠玉強調,胖寶寶只要體重不再急速增長,或是身高的成長速度>體重,就算減重成功囉!不是真的得進行魔鬼塑身計劃,逼寶寶減輕體重喔!

林妙卿說明,一般寶寶需要的熱量約為100大卡卅1公斤 。若攝取量超過100大卡,熱量的攝取就稍嫌過多,需糾正寶寶的飲食習慣。寶寶的飲食控制原則為:

* 評估寶寶的生長曲線,並且記錄體重的增長狀況,避免一次瘦太多。

*為免寶寶脫水,媽咪應評估寶寶水份的攝取是否足夠。 * 體重控制不宜要求速成,若為求效率,嚴格地控制孩子的飲食,反而無法滿足寶寶口腔期的發展。

* 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讓血糖緩慢上升,使中樞神經產生飽足感,減少食量。

* 讓寶寶做自己的主人,選擇正確有營養的食物,如:以開水取代飲料,以新鮮的水果取代果汁,那麼自然就可以減低寶寶肥胖的機率囉!

 

寶寶一天該吃多少?

  胖寶寶一天吃的熱量也需斤斤計較嗎 其實是不用的喔!謝玉琇解釋,孩子一天飲食的總量得視每個孩子的年齡及活動量而定。基本上來說,一歲以內的嬰兒每日所需的熱量為:110120卡卅公斤;一歲的幼兒則為1300卡左右;且活動量愈大的孩子,所需的熱量愈高。

不過,許惠玉認為,如果寶寶每餐的熱量都要「逐一計算」實在是有點為難媽咪了,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依據衛生署嬰幼兒每日營養建議表來選擇食物,既營養又不會有過重的困擾。至於再大一些的幼童則建議每日飲食中,五穀根莖類每天至少23碗,蔬菜類至少2碟,水果類要吃2份,奶類要喝2杯,蛋豆魚肉類要吃23份、油糖鹽減次數少份量。